校友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刘茂春:一园一木总关情,一生一事为园林


【发布时间:2025-10-24 11:02:50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导语


他是浙江林学院原院长,是园林专业的奠基人,也是许多园林学子口中的“严师慈父”。年过九旬的刘茂春老师,至今仍心系学院专业学科的发展。从1985年力排众议创办专业,到如今仍坚持调研西湖园林植被变化,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园林人”的坚守与热爱。


一、敢为人先:一句“50年不衰退”的承诺


1985年,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园林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时任教务负责人的刘老师,建议校党委向省教育厅提出开设园林专业的要求。

“我跟厅长拍胸脯说,在浙江省两所高校办园林专业50年不衰的承诺!”回忆起当年,刘老师语气依然坚定。

他一条条摆出办学条件:有林学基础、有师资储备、有行业支持。最终,省教育厅组织5所高校联合评审结果:批准浙江大学与浙江林学院成为全省最早开设园林专业的两所高校。

“看着第一届学生走进教室,我心里踏实又激动,”刘老师说,“那不是在一间教室的开讲,而是浙江园林行业一颗种子的萌芽。”


二、手把手教:“园林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刘老师常说,园林教育不能脱离实践。他带学生从不“纸上谈兵”,而是把他们“扔”进工地、花圃、山林。

对于首批年轻专业教师的培训,刘老师采取交叉学科的形式、因材施教的方法,送往南京、上海、北京一年:

小军(化名)身体好、肯吃苦,有多种乐器爱好,刘老师让他充当南林王老师的实习助教,参与王老师的园林工程团队,课可少听,但必须参加园林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后来小军返校讲课,连山体边坡处理、种植土选择都讲得清清楚楚,“带着泥土味的课,学生最爱听”。

丽丽(化名)文艺功底好,刘老师安排她去上海,由上海园林局正高工庄老先生指导,调研上海不同类型绿地的植物布局、绘图分析,住宿在上海植物园进行苗圃实习,学养菊、做盆景、布花展。一年后她带着亲手绘制的草图返校授课,第一堂课就让学生听得入迷。

“春天学整床播种,夏、秋管理,收获种苗交作业——我老师是这么教我的,我也是这么教学生的,”刘老师说,“先做后讲,知识才能扎进心里。”



三、老骥伏枥:九旬仍守一园春


即便年过九旬,刘老师仍未停下脚步。从2017年起,他持续开展西湖园林植被调查研究,一干就是八年。2023年,他利用无人机与激光雷达技术,收集数据、图纸。

“这是当今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四、寄语后辈:守住根本,方能致远


当今风景园林专业,面临城市更新之势,客观总结21世纪这25年,展望21世纪中叶那25年,我们现在进入到21世纪的风景园林了吗?

年轻的专业课老师,要到圃地去、到施工地去练就必需的基本功,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而亲近大自然,到森林中与森林对话,记下你的感受。

举个例子:王澍老师,执着地在工地上一呆就是8年,他的爆发力多么强大!他的中国现代建筑向世界展示了!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老师,研究生毕业后便扎根施工工地整整8年(1990-1998年),在这8年中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而是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午夜,在建筑工地上,他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他潜心在研究中国的建筑元素!

王澍的学生也要做工匠的活,例如做木工、搬砖头、夯土、焊金属、学书法......这些都是国内其他建筑院校没有的,这就是他的具体教学改革,可见王澍老师多么重视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

他一直执着他的中国本土建筑理念。

结语


从一片荒土到满园春色,从一届学生到一代园林人,刘茂春老师用近四十年的光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园林教育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而他至今未熄的热情,仍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园林学子。


“园林人,一辈子都在种树,也一辈子都在育人。”





上一条:包志毅:园林教育的坚守与未来

下一条:施德法:从三尺讲台到引领一个行业的四秩通衢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4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51(内线:9292751) 传真:0571-63740155 邮箱:yl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LAAS.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园林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