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他是园林学院创系的14位“元老”之一,是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更是连接学府与行业的“筑路者”。从1985年参与筹备园林系,到辗转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行业管理,最终成为引领全省行业的掌舵人,施德法老师的四十年,见证了一座学院的崛起,也亲历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创系纪事:十四位老师与十六个学生的“破局”
1985年1月1日,浙江林学院园林系正式成立。这份“诞生证书”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筚路蓝缕。
“最初只有6名园林专业老师,实在太少。”施老师回忆道。为此,学校将生态气象教研室的8名教师并入,凑成了14人的创始团队。学生更是只有16人,堪称“史上最小教学班”。
但这个小集体,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刘茂春老师亲自带队,实习专车开往天目山、西湖、上海、苏州等地;施德法等年轻教师当班主任,组织文体、歌咏、书法、绘画比赛,结果“一不小心全拿了第一”。
“其他专业的学生,都羡慕我们的学生背着画板在校园里进进出出,更羡慕灯火通明地画画和临摹的样子,”施老师笑着说,“我们打破了林学院‘乡下学校’的自卑感,把整个学校的士气都带起来了。”为浙江林学院后来多学科多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所只有几百个学生的小大学发展到如今拥有数万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真正大学。
1992年6月,根据工作需要,施老师调离学校,到林业部华东院规划设计院工作。“教学做过了,试想做做规划设计。”在华东院成立了“园林设计处”,为尝试设计施工一体化运行,将“园林设计处”更名为“园林工程处”主持了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一体化工程,早在1993年就开始探索EPC模式,为康恩贝制药厂区做了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也就是现在流行的“EPC项目”;在浙中金华一带,他们承接了多个园林绿化项目包括道路绿化、厂区绿化及双龙洞森林公园规划、九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琅峰山风景区规划,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年后,金华市领导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到地方负责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建设和业务管理。他坦言,“教学、设计、施工、管理,我想把行业全链条摸个透。”于是,毅然决定从部属单位调到金华地方工作,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地方工作旅程。
在金华市园林管理处任上,他成了连接学院与地方的“桥梁”。他请来学校园林学院的范义荣院长和刘茂春老师,率领团队奔赴金华,为金华的公园做方案设计。后来,又与园林学院合办园林大专班,为金华市园林绿化行业培养了第一批本土技术骨干,也为后来金华城市大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三、薪火相传:四代园林人的浙江版图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施德法老师,依然担任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从这个视角回望,他看到了更宏伟的图景:
“我一个班30人,如今有10个局长处长,4个老总,6个正高。”他如数家珍,“现在全省各级园林管理部门、各大设计院所和园林工程公司,有大批的中坚骨干力量都是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毕业的。”
在他的梳理下,园林学院对浙江的贡献清晰可见:
· 引领一所大学的振兴:一个专业盘活一所大学,一个系引领整个学校发展,园林系的成功办学,带动了浙江林学院蓬蓬勃勃的大发展;
· 奠定一个行业的人才基石:人才是干事的基础,“没有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每年为浙江培养和输送大批园林技术人才,浙江的园林绿化行业就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建设得这么好”;
· 构建全产业链的支撑体系:从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实践层到管理决策层和教育研究层,形成了浙江省立体化的人才队伍格局。
如今,他正统领编纂《浙江园林志》和各地市《园林志》,这其中浙江农林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以及从农林大学毕业的技术骨干正成为主力军。“我们要为这个时代、这个行业的大发展留下点东西。”他说。
结语
从14位老师的小团队,到统领全省的风景园林行业;从16个学生的小班级,到遍布行业的万千桃李——施德法老师的四十年,恰如一座通衢,连接着学府与行业,贯通着历史与未来。
“园林学院不只是培养了几个学生,更是盘活了一所大学,支撑了一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