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范义荣:承前启后、实干扩规,发展学院、走向全国


【发布时间:2025-11-06 11:08:22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导语


他是园林学院的老院长,1973年进入浙江农林大学学习并留校任教,历任科研处处长、园林与艺术学院院长、园林学院院长,他是园林学院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99年至2008年担任系主任、院长期间,范义荣以实干家的精神,推动学院实现了从夯实基础到发展壮大的跨越。在他的带领下,园林学院在师资规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均迈上了新台阶。



一、夯实根基:“引人”与“送培”并举,破解师资困局


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园林学院办学规模和层次迅速扩大,面临师资严重短缺、人才难留的严峻挑战。当时教师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硕士很少,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引进很困难,甚至出现“同济大学建筑毕业生头天答应面试,第二天就去杭州其他单位上班”的情况。

范院长深知学生的培养教师是基础,以“引人不犹豫,送培不含糊”的决心,双管齐下破解困局:一方面果断“引人抢人”,遇到合适人才直接引入。例如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只要专业基础扎实、态度诚恳踏实,面试适合就引入再作培养。学院教职人员从1999年9月的46人迅速增加到2005年5月两院分设时的123位。另一方面积极“送培”,争取学校指标送教师深造。1999年9至10月,他力排众议,找校领导争取额外名额,首批送出5位教师去相关学校读硕士博士,并送出多位教师去进修提高,尔后每年都选送一批教师读研和进修提高。

“师资是学院的根基,再难也要把人留住、把人培养好。”范院长说。正是这份坚持,为后来学院高学历教师团队的形成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度融合:以设计院为平台,实现产学研共赢


1999年以后,园林学院的“年终福利”在全校成了“羡慕对象”——当时其他学院教师年终几乎无额外补贴,而园林学院因有园林设计院、环境艺术工程公司等实践基地,在编教师人均能拿到数千元的年终奖。这笔钱的背后,是范院长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效果之一。

那时学院刚起步做规划设计项目,范院长自己跑来项目,交给教师学生练手,从浙江东南沿海到西北山区、从本省到外省、从几万元的稍大项目到几千几百元设计费的小项目都接下来,交给教师带学生实践锻炼提高。他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察现场、论理念、做方案。他把项目接下来交给老师带学生做,不断提高水平,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设计院和工程公司的盈利可以改善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下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实践教学”有了载体——学生跟着教师做实际项目,从现场勘察到规划和设计全程参与,毕业时动手能力远超同类院校学生。2000年后,杭州、宁波、嘉兴、上海等地的企业“抢着要”园林学院毕业生,甚至出现“一个学生多家单位争抢”的情况,这正是“产学研结合”的显著成果。


三、精神传承:寄语后辈的“三股劲”


一个学院要长期发展,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回顾任期内的奋斗历程,范院长认为,最宝贵的财富是凝聚而成的学院精神:不怕吃苦的实干劲、团结协作的同心劲、甘于奉献的忘我劲。“园林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他强调,学院要持续发展,必须培养“接班人意识”,注重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避免课堂教学与应用实践脱节。他寄语年轻一代:希望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不断实践,扎根地方,练出实际应用本领;不断探索,大胆改革,敢闯新路。园林学院的学科和专业都是很好的、实践技能型的学科专业,将这“三股劲”传承下去,园林学院的未来必将更加宏伟壮阔。


结语



范义荣担任院长的整9年中,以实干家的魄力与远见,壮大了园林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师资队伍,做实了产学研平台,铸就了学院的精神内核。那段激情岁月所积淀的底蕴,至今仍在滋养着学院的成长。

“回头看,我们靠的是一群人、一条心、干一件事。”





上一条:施德法:从三尺讲台到引领一个行业的四秩通衢

下一条:施德法:从三尺讲台到引领一个行业的四秩通衢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4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51(内线:9292751) 传真:0571-63740155 邮箱:yl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LAAS.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园林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