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包志毅:园林教育的坚守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7 10:58:07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导语


包志毅教授从教近30年,2008至2017年担任园林学院院长,长期工作在园林教育与科研一线。他跨越园林植物与规划设计的鸿沟,搭建起学科融合的桥梁,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和科研迈向新高。在学院即将迎来40周年院庆之际,我们聆听了他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一、笃定方向:走“植物与设计融合”之路


1985年,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同时获批设立园林专业,开启了浙江园林教育的先河。包志毅作为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专业人才,敏锐地发现了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

“搞规划设计的人不懂植物,搞植物的人不懂规划设计,这两个板块融合得不够。”在他看来,园林植物是人居环境建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将植物与规划设计有机结合,正是风景园林的核心,也是农林院校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他带领团队聚焦“园林植物应用”方向,立足杭州植物景观案例和实践,开展植物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了一批融合植物与设计的青年学者。“这个领域虽然研究的人少、难度大,但越是这样的领域,越需要有人去开拓。”


二、深耕不辍:在交叉领域培育特色



在担任院长的九年间,包志毅始终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他充分利用杭州地处亚热带的地理优势,将地域特色植物景观研究与风景园林实践紧密结合。

“在杭州做园林植物应用研究,我们有着得天独厚优势,”他自豪地说,“这里不仅是植物资源的宝库,更是优秀植物景观实践的先行区。”如今,他引领的团队在高质量论文发表方面成绩显著,成为学院科研的中坚力量。

他回忆道:“学院集中力量攻坚,国家级项目数逐年上升,今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大多风景园林或相关领域,在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


三、薪火相传:寄语青年教师



访谈最后,包老师把重点放在了青年教师身上。他坦言,现在的青年老师压力山大——科研要出成果,教学要“hold住”,还要应对行业形势的改变,但他始终充满信心:“你们是学院发展最可依靠、最可持续的力量。”

我们要充分认识园林建设对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的不可取代的重大价值和长期价值,包老师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从事园林事业要有历史使命感。

他给青年教师提了三点建议:一要“精准定位”,科研不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也不要“捡到篮里都是菜”,要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地域优势和社会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二要“站稳讲台”,“哪怕科研做得好,没一门拿手课,在高校里就像缺了一条腿”,还要把最新研究融入教学,跟学生多互动;三要“拥抱变化”,现在行业进入转型和调整期,行业发展从“大而粗”转向“小而精”,技术、学生需求也在变,“沉住气练内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最后,他特别叮嘱:“别忘了身心健康——身体是土壤,心态是阳光,两者兼备,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结语


从1985年园林专业初创,到如今学院蓬勃发展;从青涩教师,到一院之长,在他看来,园林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精神,更是投身实践——就像他研究的园林植物和植物景观,唯有根深,方能叶茂。

“有些路看起来难,但只要方向对,坚持下去就能走出新天地。”







上一条:范义荣:承前启后、实干扩规,发展学院、走向全国

下一条:施德法:从三尺讲台到引领一个行业的四秩通衢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4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51(内线:9292751) 传真:0571-63740155 邮箱:yl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LAAS.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园林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