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潮涌东方!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1 13:44:05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10月7日至9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主办,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联合承办的“2025涌潮国际学术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聚焦钱塘江涌潮景观保护与遗产价值挖掘,吸引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通过加强国内外学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探讨国际涌潮研究未来发展方向,深化保护治理研究,聚集全球智慧共商钱塘江涌潮文化景观申遗工作。

开幕式由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赵宏波教授主持,浙江农林大学徐爱俊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辞,随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副书记任根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金荷仙、中国工程院胡春宏院士等嘉宾分别致辞,强调钱塘江涌潮景观在自然、文化、生态及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以及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遗产的共同责任与使命。

浙江农林大学副校长徐爱俊指出,钱塘江涌潮兼具自然奇观与文化遗产多重价值,是凝聚科学、文化与生态价值的“浙江名片”。浙江农林大学凭借自然科学与文化遗产交叉融汇的学科优势,在涌潮文化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取得诸多成果。此次会议搭建了跨领域、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学校期待与全球同仁深化合作,推动涌潮景观科学保护与世界遗产申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在致辞中谈到,杭州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3处世界文化遗产。这3处世界遗产均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西湖和大运河以水为名,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规模为当时世界之最,作为核心价值支撑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填补了全球早期文明遗址的空白。“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同样与水利工程紧密相连。从古至今,杭州因塘而安、因塘而存。其多样的塘型体现了营造技术的演进,护卫了杭城的发展繁荣。从文化价值上看,其见证了祭潮文化、镇潮文化、观潮文化的传承延续,是杭州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的重要内容。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将进一步提炼“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路径,力争杭州能够再新增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党委副书记任根泉认为,此次会议是“水利-园林-文物”跨界合作盛会。钱塘江涌潮闻名遐迩,塑造了浙江“弄潮文化”。涌潮相关学科为河口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浙江水利人将继续守护人与潮和谐共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金荷仙教授表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作为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保护相关机构联系最为紧密的学术团体之一,长期致力于从风景园林专业视角推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系统推进风景园林类遗产的申报与保护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推动遗产保护成果转化与公众普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继续全力支持“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着力搭建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多方力量同心同向,共同促进钱塘江涌潮文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胡春宏指出,钱塘江因潮闻名于世。钱塘江涌潮,气势雄浑、形态多样,拥有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等九大潮型,蔚为壮观,被誉为“天下奇观”。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塑造了浙江人民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独特的弄潮文化,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的生动故事。与钱塘江涌潮息息相关的泥沙学科作为交叉性和综合性兼具的基础科学,主要解决水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以及泥沙输移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到江河治理、水利工程、航运安全与生态环境等技术科学。钱塘江涌潮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文化瑰宝,其保护利用和申遗工作亟须水利工程、风景园林、文物保护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国际交流与跨界合作,才能让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应有的认知与保护。

会议分主旨报告、两大主题论坛、青年论坛以及涌潮申遗圆桌讨论等专题,议程紧凑而丰富。

主旨报告由浙江省钱塘江涌潮研究会名誉会长徐有成主持。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曾剑正高级工程师,以《钱塘江涌潮潮型:分类特征、形成机理和工程重塑》为题展开阐述,为理解钱塘江涌潮的基本特性提供了专业视角,助力涌潮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副院长鲍沁星教授通过“持续演化型”视角,提出其世界遗产核心价值主要由“钱塘江河口立体形态”“防御、观演与地标序列”“人潮共生的文化景观模式”共同组成,为钱塘江涌潮文化景观的世界遗产申报提供了关键的历史框架和理论依据。

中国国家冲浪队的意大利籍教练尼克,从历史文献与文化符号视角解读钱塘江大潮“人潮互动”传统,考证出“世界冲浪源于中国”的重要观点,指出千年前“弄潮”已是中国独特文化活动。

主题论坛环节,分别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金荷仙教授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院长陈楚文教授担任主持人。

专家学者们围绕涌潮观测与科考、景观保护与利用、兴利除害工程及景观申遗理论与策略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喆院长作《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潜在的世界遗产价值认知》报告,指出涌潮自然景观孕育了钱塘江海塘防御体系、海塘管理史迹、潮文化史迹等要素构成的文化景观,钱塘江海塘是中国古代为抵御涌潮、护卫居住地而持续开发建造的大型海洋水利工程杰作。

来自法国冲浪协会的 Antony Colas(安东尼・科拉斯) ,探索涌潮资源在水上运动娱乐领域的开发前景,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侯富儒研究员作了《推动浙江海潮联合申遗研究》报告,从政策研究角度助力浙江海潮联合申遗工作。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乌柏・香颂(Hubert Chanson)通过分享最新的研究,揭示了涌潮对系泊船的影响。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河口治理部的肖聪博士介绍了涌潮观测技术及展望。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汪求顺正高级工程师提供了钱塘江河口多站点涌潮预报的科学方法。

北京林业大学郭巍教授以杭州及周边为例,指出了涌潮对城乡聚落形态的影响关系,为城乡规划提供借鉴。

法国航海家克里斯蒂安・法雷尔(Christian Farrel)阐述了涌潮作为特殊潮汐现象对航海等历史技术发展的塑造作用。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潘冬子,介绍了如何利用X波段雷达进行涌潮观测的技术应用。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教授安东尼奥·约瑟夫·梅尔兹卡·洛佩兹(Antonio José Merzca Lopez)探讨从哲学概念层面解读涌潮的“崇高”之美与给人的心理感受。

青年学者论坛由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讲师胡文浩主持。

该环节同样亮点纷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们,从声景观、图像视角、历史活动等多个角度,对钱塘江涌潮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涌潮研究领域的活力与创新。

“涌潮景观申遗讨论会” 圆桌会议上,专家们围绕涌潮景观申遗相关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凝聚共识,为后续申遗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还集体前往盐官开展现场观潮科考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参会代表对钱塘江涌潮形成机理、文化景观的理解。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钱塘江涌潮研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钱塘江涌潮景观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以及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上一条:园林学院举行王小德教授荣休座谈会

下一条:园林学院举办建筑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4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51(内线:9292751) 传真:0571-63740155 邮箱:yl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LAAS.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园林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