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主办,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开化钱江源生态产业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正式启动。
本次设计以“齐溪国家公园小镇”总体设计为题,重点围绕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功能优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项目依托“校-地-企”三方协作机制,构建“理论教学+田野调查+方案设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跨校联合教研组、在地化双导师指导体系,着力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国家公园建设需求对接的新模式。师生团队将系统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文化景观保护、社区产业升级等专项研究,致力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标准。
该联合教学实践深度对接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战略部署,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目标,以规划设计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破解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难题提供高校解决方案。项目成果预期为钱江源园区创建国家公园入口示范社区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打造自然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新型范式。
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赵宏波表示,联盟将充分发挥跨学科协同优势,构建"政-校-研"协同机制,组织风景园林、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专家组建联合导师团,指导师生团队开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三大专项研究。通过实地踏勘、社区访谈、多轮论证等环节,确保设计方案精准对接国家公园建设标准与社区发展诉求,推动理论成果向实施导则转化,为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国家公园门户空间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指出,本次选题定在钱塘江发源地、自然生态系统完备、科学研究成果颇丰的钱江源园区,这是落实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实施地,希望两校师生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路径,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作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关键环节,入口社区承担着平衡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钱江源园区作为国家公园候选区主体单元,保存着全球罕见的连片分布中亚热带低海拔原生性常绿阔叶林,不仅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构成,更具备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其入口社区齐溪镇作为国家公园与城镇体系的过渡枢纽,在承载生态保育、自然教育、访客服务等复合功能的同时正面临着三大核心命题:如何构建景观风貌管控与科普解说系统的协同机制?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与生态产品开发的有机衔接?如何促进社区服务设施与自然教育基地的融合创新?本次跨校联合毕设正是通过风景园林学科的系统思维,探索国家公园新型入口社区的发展范式。
在开化县人民政府、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及齐溪镇人民政府的协同推进下,联合毕设团队顺利开展开题论证与系统性调研。通过实地踏勘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传统村落聚落、特色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师生团队深入掌握了生态本底特征与社区发展诉求。此次政校联动不仅为教学实践搭建了真实课题平台,更标志着国家公园社区建设迈入“专业智库支撑、多方协同共治”的新阶段,为后续编制兼具生态价值与实施效度的规划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林业大学与浙江农林大学协同开展风景园林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以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入口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教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本次教学实践通过跨校师资联动、实地课题研究、在地方案设计三大实施路径,重点开展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标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机制等关键领域研究,力争打造具有示范价值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样板。
该实践项目深度契合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战略需求,聚焦齐溪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三大核心任务,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校地协同创新模式,既为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载体,亦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规划建设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规范。期待本次教学成果转化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实质性方案,为长三角国家公园群建设贡献高校智慧。
北京林业大学
指导教师团队
郑 曦 阎姝伊
学生团队
倪宇辰 李绮雯 余雯瑾
张晓佳 李孜婕 李亚薇
浙江农林大学
指导教师团队
鲍沁星 章婷婷
学生团队
丁喆旭 李昊阳
江卓珂 王 可
主办单位
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
承办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开化钱江源生态产业研究院
(浙江农林大学开化研究院)
技术支持
开化县人民政府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开化县齐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