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我院党委副书记徐达副教授撰写的促进就业工作主题理论文章《让校园招聘更好发挥毕业生求职主渠道作用》刊登在《光明日报》上。
让校园招聘更好发挥毕业生求职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提升每场校园招聘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笔者看来,校园招聘是用人单位走进校园,与毕业生当面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形式,使毕业生能以“最短距离”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搭建彼此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环节。校园招聘不仅能推动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课程内容,也可以全景展示行业前沿发展动态与趋势,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求职选择提供“风向标”。
近年来,各高校的校园招聘活动广泛开展且愈加多样化,包括就业宣讲会、人才高洽会、线上直播洽谈等多种形式,极大地便利了毕业生在“家门口”择业与就业。然而,毕业生就业压力与高质量就业期望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
校园招聘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匹配精准度有待提升。目前,校园招聘时间主要集中于春秋两季,导致毕业生实习安排与考公、考研招录时间产生一定冲突;部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实际待遇、用人标准与毕业生的需求、能力存在差距;部分毕业生对短时间内集中性的多场招聘会安排感到疲惫,存在应付心态;线上招聘难以准确识别并匹配人才,为用人单位招聘合适人才与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增添了困难。
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交互不够高效。目前,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常态化交流不够,信息互通的“阻塞”与“断层”导致高校与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高校较难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变化。部分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落后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此外,现有的招聘模式在多方联动、线上线下结合方面仍显不足,主动构建、平台保障、宣传推广、使用便捷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缺位,限制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接触面和交流深度,使得“双向奔赴”难度加大。
用人单位对参加校园招聘的理解有待加强。由于前期组织动员不充分、与学生求职需求不够契合等因素,部分用人单位多次参加校园招聘却依旧“空手而归”。加之部分高校在校园招聘后的回访与沟通不及时、不深入,进一步削弱了用人单位参与校园招聘的意愿和信心。部分用人单位碍于校院两级的“盛情邀请”或为完成相关部门的招聘指标与考核要求勉强参加校园招聘,存在“走过场”现象。
进一步提升校园招聘的实际效果,关键在于提高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增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参与校园招聘的积极性。对此,各级政府与高校需在政策制定、校企融合、精准服务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多出实招。
加强政策扶持,制定更加灵活的举措优化招聘流程。进一步提升政府宏观调控效能,鼓励各地人事部门与用人单位携手制定、细化招聘政策,如支持用人单位扩岗增产、制定各类补贴发放等优惠政策。在招聘时间安排上,高校可适度延长春秋两季招聘会举办时间,如条件允许,建议转变为全年段招聘。同时,校院两级主体应进一步简化招聘流程,及时向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求职需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督促高校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提前为学生深入解读就业政策信息,明晰就业方向。此外,校园招聘可适度扩大覆盖范围,邀请低年级学生参与面试与实习,早规划、早布局、早培养,使学生提前感受求职氛围。
推动校企融合,汇聚多类资源强化就业帮扶。鼓励各高校持续融汇社会岗位资源,依托校友推荐、项目合作、社会服务等方式,着力搭建与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交流互动平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用人单位应强化与高校的信息互通,深入了解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定位的契合度,并深度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真正实现“双向融合”。高校应重点关注目标学科专业的市场接轨、对口情况,开展“分专业、分层次、分区域”的双选会、“小精专优”的专场宣讲会、校友企业推荐会等。
实现精准招聘,提供订单式服务满足多样需求。用人单位校园招聘应突出计划性,提高信息透明度。高校应积极畅通“一对一”招聘渠道,可尝试采取“学生下单—用人单位接单—线上线下审单”形式,即学生在线筛选贴合自身专业背景、个人偏好的岗位并“一键下单”,用人单位定期接单,定向挖掘与选择所需人才,通过线上平台审核与初步沟通,利用线下招聘会开展深度面试。同时,委托第三方评价招聘会实效,促进供需适配,以实现用人单位精准招聘与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创新招聘形式,运用数字化技术促进高效就业。在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对接基础上,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拓宽招聘渠道。构建并丰富“智慧就业”平台矩阵,在微信公众号建设、App打造、网站优化等方面,运用先进的就业服务技术,提供多样化的线上招聘信息发布、更智能的求职信息查询、更便捷的企业面试服务等功能。通过对毕业生进行精准数字画像,对求职信息、市场数据、行业趋势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匹配,减少校园招聘的信息传递阻力,构建真正符合高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需求的招聘模式。
作者:徐达,系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党委副书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