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议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国际合作 - 国际会议 - 正文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2021年学术年会暨韧性城市国际会议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1-10-25 14:09:03     文章作者:     点击量: 次】


 

20211023-24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2021年学术年会暨韧性城市国际会议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上海城市规划》编辑部、《灾害学》编辑部、《城市与减灾》编辑部、《地震研究》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围绕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韧性城市主题,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安全发展、国土空间风险评估与管控、城市韧性评估方法与技术、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等相关议题。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参会150人,线上参会与直播观看1200人。

 

23号上午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主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唐豹秘书长、浙江农林大学沈希校长和园林学院赵宏波院长分别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 唐豹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 沈希教授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院长 赵宏波教授


上午的主旨报告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的马东辉教授主持。


 

北京工业大学 马东辉教授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宋彦教授从当前中美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社会不公平性等问题为切入点,指出了目前在城市规划的规划愿景价值、理性规划、合作性规划中存在的不韧性问题。她指出城市空间规划中需要从多重情景预测、技术与感性认知、灵活性、适应性、融合性等方面融入韧性理念,并介绍了贯穿规划准备阶段、规划评估阶段和规划实施阶段等不同阶段的韧性城市规划工具的架构、开发。最后,宋教授对韧性城市空间规划与治理进行了总结,并从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和融合性、精细化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宋彦教授


日本东北大学的村尾修教授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为例,介绍了东日本大地震海啸及其恢复历程。他指出日本应对海啸的防灾减灾政策分工程技术开发和改进加强的工程性层级与法规、建筑法规、紧急疏散程序等非工程性层级。具体的灾后恢复重建包括了改址重建、集中新建、建设高地和护坡、改址重建并建设护坡、原址重建等五种恢复重建类型。随后,村尾修教授分享了他对日本、台湾和斯里兰卡等地区灾后恢复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其研究指出了目前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存在的问题。


 

日本东北大学 村尾修教授

南京大学的翟国方教授就其团队长期以来关于城市韧性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他指出安全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方向,韧性城市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韧性城市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翟教授就科学规划对韧性城市发挥的作用展开阐述,并提出需要从系统、全局角度进行思考,把握系统思维、动态思维、整体思维、永续思维和底线思维。基于科学规划的目标他提出了包括治理层级、治理要素、治理过程、治理主体、对象险种五个维度的韧性城市研究体系,并结合相应的规划实践案例对目前已开展的韧性城市研究作了分享。


 

南京大学 翟国方教授


同济大学的戴慎志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格局是由城镇格局、农业格局、生态格局与安全格局四部分构成。接着,阐释了各类格局和空间中的安全要素,并提出了安全格局如何在各类空间中规划落实与管控的思路。最后,戴教授强调了区域基础设施廊道的布局与管控问题,并以亲身实践的市域大型市政廊道为例具体分析,指出了对区域基础设施廊道进行集约化、综合化布置,并纳入到城乡空间骨架系统中进行科学管控,对城乡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 戴慎志教授


下午前半场的主旨报告由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的翟国方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 翟国方教授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的吴缚龙教授首先提出研究环境治理的创新视角、政治经济学、管治技术三个理论视角。接着吴教授讨论了环境治理下垂直管理体制中不同主体的角色与做法,其中两大治理主体包括国家层面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另外市场以及社会也无形中参与到治理过程。他指出在治理过程中,中央政府更加注重长远发展目标,转变增长方式,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地方政府则为分割的权威主义、注重环境责任制、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市场则会无形中参与到治理过程对绿色创新有重要作用。随后总结治理的中国视角,认为规划为体,市场为用,在实现国家发展意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落入市场工具性的陷阱。



英国伦敦学院大学 吴缚龙教授


沈阳建筑大学的石铁矛教授首先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下水韧性的背景,认为城市水韧性是指在不确定事件引起的压力下,城市水系统应对和恢复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石教授提出滞蓄效能评价的思路,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多种量化方法与城市绿地的滞蓄作用,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阐述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效能差异分析,并探讨了开发年限、土壤类型、绿地规模、绿地分布等因素对雨水的滞蓄效能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绿地发挥的作用明显由于裸地和不透水地面,而绿地的地表覆盖类型将直接影响滞蓄效能。


 

沈阳建筑大学 石铁矛教授


云南大学的王培茗教授首先提出地震会对乡村聚落造成巨大破坏,从而改变乡村聚落的分布形式的背景,接着介绍本次地震极震区内乡村聚落分布演变规律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对象选择。通过对比云南省199519962014年的三次地震前后乡村聚落变化结果,观察村落演变规律,并使用分形理论中的随机聚集维数反映乡村聚落围绕地震中心随机聚集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后乡村聚落往往会向未受震灾影响或影响轻微的区域迁移,从而改变其原有的分布特征。三次地震乡村聚落分布状态离散程度的变化存在不同,这与地震前极震区内乡村聚落的分布状态以及地震强度有关。


 

云南大学 王培茗教授


下午后半场的主旨报告由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王欣教授主持。


 

浙江农林大学 王欣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冷红教授从气候适应性规划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适应性规划的意义以及适应性规划的国际经验等。冷教授提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她进一步从制定政策与计划、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实时信息监测3个方面分享了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适应性规划经验。最后,冷教授强调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的过程中要重视气候变化引发健康风险的评估,制定结合脆弱性评估和健康影响评估的本土化技术指南,同时强化气候、健康和空间信息综合的监测,并将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目标加以落实,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规划实施的监督。


 

哈尔滨工业大学 冷红教授


武汉大学的李志刚教授首先基于风险灾害频发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的现实背景以及高质量生态发展战略背景,提出目前在韧性城市研究和建设中存在的研究不足。他指出目前研究较少将韧性与提升弱性群体的生活质量关联起来,整体上中国韧性城市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并没有针对中国城市构建系统、全面、可操作的韧性城市研究框架,实践上更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李教授对韧性相关概念作了辨析,并结合纽约、伦敦、日本的案例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最后基于韧性理念从建成环境维度、制度维度、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对的韧性空间规划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武汉大学 李志刚教授


天津大学的陈天教授从背景、理论、策略三个方面介绍入手,首先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中对水生态的重视,要将水生态系统的规划衔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城市规划中,适水性作为一种空间规划和建设理念,强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城市与水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互相反馈关系。接着介绍了适水韧性的相关研究,从区域层面、城市层面、城区层面和街区层面分别介绍水韧性的建设实践案例,同时结合其团队近年来对天津市城镇空间规模进行模拟,探讨了不同尺度下的适水性规划建设。



天津大学 陈天教授


23号晚上专委会召开了线上线下工作会议。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何仲禹副教授主持,主任委员翟国方教授就上一年度专委会工作作了汇报,并介绍了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专委会全体委员审议了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


24日上午为平行会议。围绕韧性国土与韧性规划、韧性评估理论与技术、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城市安全发展与空间优化、城市环境与韧性景观、韧性人居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分别举办了8场平行会议,共有54位报告人线上线下作了学术报告分享。



平行会议1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2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3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4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5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6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7部分专家合影


 

平行会议8部分专家合影


24号上午的闭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何仲禹副教授主持。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徐丽华教授代表本次会议评审委员会宣布了优秀报告名单,并8位优秀报告获得者颁发证书。专委会主任委员翟国方教授宣布本次学术年会圆满结束,并宣布明年专委会年会将在重庆举办。


[1] [2] 下一页



上一条:我院顺利举办2022年浙江农林大学智慧城乡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峰会在线会议

下一条:园林学院2019年“乡村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顺利召开



【关闭本页】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4号学院楼 邮编:311300 电话:0571-63732751(内线:9292751) 传真:0571-63740155 邮箱:ylxy@zafu.edu.cn
COPYRIGHT © 2024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LAAS.ZAF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 1440×900 分辨率 IE11.0 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站
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园林微信
获取更多资讯